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

三国吴皇象《急就章》

王羲之《初月贴》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今草起于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

张旭《古诗四首》

怀素《自叙帖》

孙过庭《书谱》
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古诗四首》和怀素《自叙帖》《草书千字文》、孙过庭唐《书谱》,以及宋代黄庭坚《诸上座贴》、《廉颇蔺相如》、《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宋《论草书帖》、赵佶 《草书千字文》、元鲜于枢 《石鼓歌》、明代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文徵明 《草书诗卷》、徐渭 《白燕诗卷》、明末王铎《草书诗卷》以及张瑞图、傅山,清黄道周等人都是现存的珍品。

黄庭坚《诸上座贴》

祝允明-草书条幅
草书特点:
气势贯通: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承上引下,有时靠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在静止的纸上表现出动态美。
错综变化: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
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清代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草书章法的处理上,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互补互生,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能融为一体,缜密无间。清代刘熙载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密。”空白多反而显其密,妙在线条的粗细强弱的交替,笔势的开合聚散的变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错杂,构成虚实相生的章法效果。

王铎草书

王铎草书条幅
原创文章,作者:阿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guanrencai.com/n/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