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真正修行的人,会越来越少,“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佛教会沦为求名求利、求平安、求无灾无病、甚至是求升官发财的法门。
今天不仅是佛法的末法时期,也是书法的末法时代。书法末法时代的表现就是:将书法作为求名求利的工具,不再讲什么规矩章法,丑书横行,怪书泛滥。书写者的官职和知名度成为衡量书法价值的重要尺度。
如果将书法也分为三个时期的话,自王義之去世至唐朝末年为正法时期,这个时期书法尚韵致重法度,可以说是书法的鼎盛时期。自唐末至明朝为像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总体还是以晋唐为师,名家辈出。
自明末以后为末法时期。明末书法不再讲求法度,而是开始注重个性表达,尤其是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主张后,出现了以傅山、徐渭、王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为个性化书法的代表,但他们的书法还是基本传承了正统书法,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不完全是丑书。清朝科举制度仍以“馆阁体”为重,丑书无用武之地,因此尚未形成主流,直到清末康有为提倡碑学,加之科举制废除,遂丑书始兴。直到新中国书协成立,沈鹏任主席时提倡个性化书法,致使丑书盛行,怪书泛滥,整个书法界物欲横流,群魔乱舞,书法完全进入了末法时代。
当今社会为什么那么多人包括一些知名的传统型书法家选择了丑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处于“避难”,是急于成名的躁气所致。苏轼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从某种意义上说,难度决定高度。书法史上最难的书法公推王羲之书法,李世民称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为什么说王羲之的书法最难学呢?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唐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筋力法度,却失于严刻拘谨;宋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意气精神却失于放纵妄为;元代书家追求王羲之的性情体势,却失于温软柔弱。明代书家大都畏避王羲之的难能之处,很多书法家都不以王羲之书法为圭臬。但是有两位明朝的书法家学王羲之学的就非常好,这两人就是祝允明和文征明。祝允明强调“沿晋游唐”,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他也是反对丑书的,他认为:唐人所循前人之理,宋初中期仍有可取之处,宋末之后古法败坏,大多流为恶札。到元赵孟頫方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却有“奴书”之憾。文征明的行书得益于王羲之,他用毕生心力追摹《圣教序》和智永的《千字文》。他流传后世的行书作品最多见的就是以二王书风为基调的作品,他的小楷则师从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十三行》,又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自家风貌。但自祝、文之后,兴起了“丑书之风”,当时王问、马一龙的书法可以说是帖学中最早的丑书,王马二人之所以写丑书,以项穆的观点来说正是因为以“避难”而求易,以“卓立不凡”而求名。但丑书虽然能鼓噪一时却难以传之后世,后来王马二人都湮灭于书史,甚至连只字片幅也未能流传下来。
其实当代丑书家之所以不走正统书法之路,几百年前项穆就一针见血指出来了,就是因为想“避难”,想通过丑书走一夜成名的捷径,这种捷径也许有效,但绝不长久,它既污染了书风,丑化了自己,也荼毒了后人,是对书法对自己对后人极不负责的表现。
究竟中国书法需要多久才能走出末法时期实现复兴?这就要看中国书协是否有所担当与作为了。
(附:书法三个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
王羲之
欧阳询
赵孟頫
苏轼
傅山
康有为
原创文章,作者:阿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guanrencai.com/n/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