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旧时,每当腊月二十过后,许多地方的孩子们就高兴地唱起了这样的歌谣,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粘”,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拉制成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园形的糖棍,就叫“糖瓜粘”。

特别是北方的冬天气侯严寒,把此类新制的糖放在屋外,不仅糖瓜凝固得坚实,里边还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如果拿回屋子里,遇热就又变回又粘又硬的糖疙瘩了。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从唐朝起“糖瓜”便与美酒一样,成了民间过年的必备佳品。到了明清时代,这种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传言道,每到腊月二十三,负责记录人间好坏事宜的 “东厨司命”(灶王爷),要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的善恶情况。腊月三十晚上,根据玉帝的旨意才返回人间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他的嘴,以求“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这一天又称为过小年”。
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