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 — —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现代西方国家需求管理政策的创始人。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物。当时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企业能开工,产品有销路,这就要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
凯恩斯用他的三大基本理论,阐述了收入、效用、消费、储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首先,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并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其差额就是储蓄。收入愈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愈小,储蓄越大。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其中效用是指,人们对商品或劳务满足其欲望能力的评价,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举个例子,以吃馒头为例,当很饿的时候, 吃第一馒头时的效用为8,因为很饿,吃了一个很满足。
吃第2个时,效用为6
吃第4个时,效用为2。
吃第5个时,效用为0。也就是吃第5个,吃不吃都行,不好不坏。
吃第6个时,效用为-2。为什么成负数呢,因为你吃完5个已经饱了,再吃就是撑得慌,成负担。
三、流动偏好规律
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于货币的流动偏好。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第二,谨慎或预防动机,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就是说,凯恩斯认为,人们为了日常的交易、为了以防万一、为了投资投机,这三种需求,才会手持货币现金。
凯恩斯根本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生产或者说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的理论,认为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存在一个消费支出跟不上收入增加的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问题。 这样,随着产出和收入的增长,总供给和总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就会不断增大。 这个差额必须由投资需求来弥补,否则有效需求不足就会使社会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用投资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时,增加一笔投资还能造成几倍于这笔投资的收入量的乘数效应。在社会经济萧条时,如果私人企业投资需求不足以使经济充分就业,就需要政府直接增加支出和公共投资。这种支出和投资也有乘数效应,因此,即使出现赤字也有必要用积极财政政策来克服萧条。这种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私人企业的投资需求很不稳定。由于人们对经济未来前景的预期很容易波动,在人们对经济未来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时,尤其需要政府用直接增加支出和公共投资的政策来帮助私人企业恢复和提高投资信心。
在利息和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也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不是如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由储蓄 (资本供给) 与投资 (资本需求) 的对比关系决定,而是由货币的需求与供给的对比关系决定。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率。货币供给则由中央银行决定。在货币供给量一定时,对货币需要越大,利率就越高,这会阻碍投资,影响就业。为此国家货币当局应当用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和增加就业。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有限,因此在调节经济方面还是要以财政政策为主。
凯恩斯这套理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在经济理论上,用有效需求理论否定了萨伊定律,否定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一定会导致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个体分析的以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学;在政策主张上,主张国家应当积极干预经济,用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加以管理,因此成为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创者。
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