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ford 译为“牛津”是逐词仿译。以“牛”对译 ox,“津”对译“ford”(表示渡口)。
研读中国地理的英国人有时会把“天津”解读为 Heavenly Ford。
Cambridge 译为“剑桥”是半音译半仿译。以“剑”音译 cam,以“桥”对译 bridge。
另有译为“康桥”,以“康”音译 cam 显然更符合官话区的发音。
“仿译地名”早年很常用,如今几乎成了奇幻作品专用的译法了。
比如《冰与火之歌》中,
- King’s Landing 译作“君临”
- Highgarden 译作“高庭”
- Oldtown 译作“旧镇”
这是仿译。
- Casterly Rock 译作“凯岩”
- 姓氏 Blanetree 译作“班树”。
这是半音译半仿译。
现实中,仿译地名多为俗称,比如美国的 Springfield 常被称为“春田”(尽管从源头含义来看更可能是“泉田”),但正式名称依然叫“斯普林菲尔德”。
Stanford 几乎不会被叫做“石津”之类的(stan 是 stone 的古英语说法),无论口语还是书面,都统一叫“斯坦福”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仿译,最好稍微参照下词源,比如 Liverpool(利物浦)即便仿译也会译成“浊池”,直接按现代字面意思理解成“肝池”就有点恐怖了……
“剑”怎么会是 cam 的音译呢?
可能是经由方言译音而来。
“剑”字,中古汉语里原本发音类似于 /kɨɐm/,声母为 k,有明确的双唇鼻音韵尾 m。
在不少方言中,这样的特点仍然保留着,比如闽南语发音为 /kiam/。
虽然相比 cam 增加了介音 i 导致听感有明显区别,但仍然算是比较接近的发音了。
渡河的牛为什么是 ox(阉牛),而不是 bull(公牛)和 cow(母牛)?
普通英国人只要看到拉车干活、供人驱使的牛,通常就直接称为 ox,无需去验视它有没有阉割过。
比如说到 oxcart,英国人脑海中的反应跟我们一样,就简单浮现出“牛车”的样子,而不会特意去想“这得是阉牛拉的车,可不能让 cow 或 bull 来拉哦”。

关于“牛津”
Oxford是由ox和ford构成的。ox是“牛”,ford本义为“浅滩”,古代没有桥的时候,人们只能从水浅处过河,走的人多了,“浅滩”就成了“渡口”。
“渡口”雅称“津”,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五津”,指的就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五大渡口。
可见,Oxford最初就是“牛涉水过河的地方”,后来不知哪位先贤将其译为“牛津”。
不过“牛津”一词并非专为Oxford而创,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堂春》中有“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一句,其中的“牛津”的典故,出自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指的是“天河边饮牛的地方”,正合Oxford的本义,Oxford与“牛津”真是绝配。
关于“剑桥”
剑桥并非因River Cam(剑河)而得名Cambridge,更不是什么剑河上的一座桥。剑河上现有25座主要桥梁,没有一个叫“剑桥”。
剑桥最初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定居点,公元五世纪之前叫做Grantebrycge,这个名字是由Grante和brycge两个词组成的。Grante源于Granta,是当地的一条河。后来,Grantebrycge衍变为Cambridge,原来叫Granta的那条河,也随之改为Cam,就是现在的River Cam了。
原创文章,作者:阿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guanrencai.com/n/1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