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对很多人来说不可思议,因为在万历皇帝“亲政”在位后的三十八年,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都是百花齐放,可以称得上是国人的骄傲,霸气一时。就连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都对这个时代一致好评,称“(万历年间)是中国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

可令人唏嘘的是,这么一个昌盛的年代,为什么10万建州女真就能灭了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就能把之前还“中兴”的大明朝,彻底“砸”进了亡国的深渊里。从强盛到衰亡,“反转”为何来得如此快?不禁引发人深思。
奇怪现象一:国库空虚但外贸却十分发达
据西班牙史料记载,万万年间单一个小国菲律宾,就向明朝输入了200万比索的银币,就连加拿大经济学者费兰克也估算说:“整个万万年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都被中国人赚走了。”

为此,当时的欧洲商人,还带着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说:“中国皇帝在万万年间完全可以用白银建一座宫殿”。但是皇帝并不这么想,还总是向造访明朝的“外商”们说自己很穷,外商们听后十分的不解:“你们外贸这么发达,怎么还会缺钱?”

但事实也正如皇帝说的一样,别看明朝赚了很多外贸的钱,但万万中兴年间,国库一直很空虚。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出现问题,走私泛滥。
但万万年间的走私,和嘉靖大倭乱时代流血牺牲的走私不同,万万年间的走私会更加的温和一些,像是官商勾结。以《明经世文编》《泾林续记》等史料记载,那些走私的船舶,只要给官府交足了保护费,就能打着合法的幌子捞钱。

一艘走私的船至少能赚万两白银,其报官纳税者不过十分之二,而那些做正经生意,老实纳税的商人,却都在受着官府的剥削。
到了万历中兴晚期更是如此,官商之间更加“配合默契”,芝麻大官,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护走私团队就能躺着数钱。大明朝的历任两广总督就更别说了,四年之间,尽足足捞了白银三四十万两。即便国家再有钱,也经不起蛀虫这般吃啊!
奇怪现象二:打着冠冕堂皇名义的懒政
万历年间,由于政治体制混乱,各级衙门都缺官,六部尚书缺了三个,六部侍郎缺了十个,言官御史缺了九十四个,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级别官员缺了六十六个。
但是这些缺的官都没有补齐,以至于在职的官员,一人身兼数职,而写奏折这个习惯从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开始高度重视了,有严格的标准,说几件事就用几句话,绝对不能说废话,明初名臣茹太素,就曾因奏折废话太多,被朱元璋打得死去活来。

但是随着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消极怠政,大臣们一人又身兼数很累,想要休息,大臣们为了显得自己一直很忙很辛苦,就想着在奏折上下功夫。稍微有点事就要写在奏折上,为了凑字数,更是什么排比,拟人,生僻字,都用了上去。
比如平定播州之战后,主帅李化龙上的《叙功疏》,一口气就写了六万字。最后读的人读了半天还是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毫无实用性可言。正如近代学者许同莘的一针见血:“历代文章公牍之弊,及国家受士大夫之害,无过于明人者。”简直比腐败还要可怕。
奇怪现象3: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万历年间,在京城的小商贩都是家缠万贯,但是在山东诸城到北京城这一带,却在闹饥荒,山东诸城县举人陈其猷,就把自己从山东到京城路上的所见所闻描绘成了《饥饿图》:“臣自正月离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不少避人,人视之亦不为怪,于是毛骨懔懔。”

可见,人相食这类末世惨景,当时都已司空见惯。却始终不见朝廷有多么大的反应,更不见大明朝有多么紧急的赈济。
虽然如此但万历时代”的历史意义非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万历时代”是首次出现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统治党争的时代,是社会动荡和蕴育社会变革的年代,万历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时期,“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
原创文章,作者:阿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oguanrencai.com/n/11220.html